[原]用户体验的误区

UI / UI设计教程 /      

uimaker
UI设计师 / 江苏 南京

来源:阿里UED   作者:eskydesign

关键词

 工作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需求方说:”这块BANNER你帮我加个小箭头动一下,让用户能看见吧” “你这设计逻辑感好像不强啊!” “商业需求应该是第一位的,你不能光考虑美观啊!”

  我的工牌上很明确的写着:用户体验设计师. 可是还是遭到如此多的质疑.我周围的其他设计师也是.很感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50%设计+50%说服.也许总管PD和UI的经理并不非常了解UI是怎么工作的,也不是这方面专业出生.所以很郁闷的一点是我们 要么为争取一点真理抗争而被误解为无为的撒娇 或者 背着对用户负责的良心很难受的屈服.就算我们对设计有120%的激情,就算我们对产品与运营设计打算倾注200%的责任心,难免还是会被一些冷言冷语重伤,造成很大的心理挫折感.有时候设计师就算是一块金子,也会被识别成一块普通的石头.

  也许上面一段是题外话,但是这是最大的误区,国内这方面的情况还是有很多,大公司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是推进应该也不容易.很少有需求方能够意识到:用户体验+商业需求+深入式创新=产品能量积蓄最大化.
  哪一天,需求方意识到并且能够较好的在需求分析中平衡,那这个产品相当于成功了30%,设计师就能有50%的时间做更多高效的东西.并且这样的配合是无缝的.

  接下来说误区2:动的东西或者出格的文案与形式总能引起用户的注意.
  这种情况天天碰到,尤其是做BANNER.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BANNER上会有很多元素在抽搐抖动,重者整个背景或文字的闪烁.轻者小鼠标,小箭头跟上了发条似的.一块好的BANNER应该是一个精妙推广的窗口,能让用户很想透过这个窗口去看看里面的精彩.很遗憾,我在阿里中文站上看到的10块BANNER里有8块都是这么抽搐着.而且”抽搐式BANNER”已经存在很多年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1.需求方以为这种形式好,强加于设计师.而且需求方会说:数据证明这样的形式会让用户知道他要点进去. 2.设计师不想这么做,但迫于设计时间是在紧迫,连说服的时间都没有.其实这样的BANNER并不能让用户看着舒服,当他打开一张页面,这么多晃眼的东西,甚至他会连浏览页面的兴趣都没了.其实吸引用户点击的方法有很多,温馨有效的文案引导,图形的视觉冲击等,不仅能保护用户的眼睛,而且会从健康的角度吸引用户.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BANNER故意放一些很勾引的美女图,或者很挑逗的文案,或者干脆在右上角加个骗人的关闭按钮等等….其实点进去的页面与BANNER上这些色情的或误导的内容无关.类似这样的”低级趣味型BANNER”相信用户看第一眼就非常讨厌了,或者有些没经验的用户,在一次上当后,就不会来第2次.如果说这样的BANNER让用户产生了30%的厌恶感,那做这类BANNER的公司则自己抹黑了60%甚至更多.

  误区3:文案多就能说清楚,重点文案标红
  还是经常发生在推广上,需求方总是觉得,文案多,用户了解了活动的大概,参与的人也就越多.于是把铺天盖地的文字都往上堆,生怕用户不明白.重点的地方还故意标红,弄得整张页面花花绿绿,重点部分错综复杂.其实需求方往往不知道这样大容量,密密麻麻的文案一放在用户面前,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压力. 用户首先会觉得,这样一个复杂规则的活动,实在是太难,更不用说很仔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看了,何况又被这么多”重点性标红文字”花里胡哨的干扰了.通常用户只喜好自己感兴趣或者一眼就能让他知道要干什么的内容.一张陌生的且满屏文字的推广页面或者产品界面,就像电线杆上的花柳广告,一般不太有人愿意去关注与相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需求方太注重商业推广效果,导致自身的思维走向了一个非常自我的封闭式极端.
  好的推广或产品=一下子就能扣住人心的文案+清晰的引导+合理的流程+简单而饱满的感官传达。

  误区4:逻辑感强的就是没错的.
  产品设计中,经常会有PD说:这样的设计没有逻辑感.也许他们认为,我们对UC上的线框图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改,就会降低流程的逻辑性.其实逻辑性的合理,一点都没错,在产品设计中,始终要坚持逻辑性,但是这个是比较底层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些润色,往往出来的产品会比较程序化,不足以让用户感觉很生动易用,甚至会觉得有些单调与苍白.打个比方:商业需求是原始细胞,逻辑架构是骨骼,用来支撑整个产品的身体,用户体验与情感传达就是血肉和皮肤.层次关系为:商业需求>底层逻辑骨骼>用户体验润色。这样出来的产品才可能是个很养眼的“人”.否则就如血肉模糊的怪胎.

  误区5:大公司的产品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这么做肯定也没错.
  不可否认,产品设计时会参考许多大公司的软件.但是要清楚的认识到那只是些值得借鉴的东西,而不是指导性的东西.说到底还是应该把用户最原始的需求分析透彻,把用户群体分析透彻. 别以小市民的心态拿大公司的产品来吓唬人.

  误区6:你如果觉得能说服我,你再画几幅图出来比较一下吧.或者说:我相信我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讨论这件事情的.
  可能这样的说服方式不可避免,不过确实如果大家的用户体验程度都在同一水平线上,那就不存在谁说服谁了,而是一种讨论.当然如此乌托邦的事情在中国还是要靠推进的.现在设计师50%的工作时间是在沟通与画一些为了说服需求方的对比性图片.通常在于需求方的开会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充分的说理性图片,那可能整个会议都在YY,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会有种营养不足的感觉.设计师为了说服需求方不断出图,确实也有些无奈.举个例子:阿里旺旺的活跃度图标,qiqi前后画了不下6版,内部讨论一直定不下来,这个时候作为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都已经很疲惫乏味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决定在水滴主题与招财主题中二选一.还是无法选定,水滴主题的选票稍稍占了上风,但我们设计师一开始就从头到尾推荐招财系列.最后扩大到去论坛投票.结果招财系列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这就说明我们内部工作人员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其实会对每一个细节考虑的非常仔细,而往往不能把自己放到一个使用者的角度来客观的思考用户感受.内部投票也只是片面的一方面,可能我们所想的和用户所要的完全不一样,还是需要不断的调研,不断的接触用户来进行量体裁衣的设计.

  我相信作为设计师来说,总是会被需求方误解为”只考虑美观”,当然这样的误会我们可以慢慢去消除,至少我们自己该做的,是努力让需求方知道我们的做事方式,让他们知道我们设计中其实是一直在平衡视觉,用户体验,商业需求三方面的关系.我们不再是美工.

  我也相信,动物进化到人类经历了这么长时间.那些暂时短路的便秘性动物思维总会好起来的.

 收藏